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学校、社会、家庭,然而家庭却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家长的言行举止、教育方法无时无刻都为孩子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家庭教育是整个民族的事业,是千家万户的事业,同时又是一家一户的事业。每一位做父母的基本上都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意愿,采取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方法教育子女,希望孩子能成龙成凤。有的家长把自己没得到的享受,没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来实现,来完成,对孩子的成败带有下赌注的愿望。为了让你的孩子能活泼、健康地成长,成为社会合格的人才,家长们应该掌握一定的心理学及教育方法,并通过自己的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环境。
在新的形势下,有部分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一些误区,给未成年人的教育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不少家长把人才的成长划成一个等式:分数=知识=智力=文凭=成才。认为只有拿到高学历,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才是人才。这种想法本无可非议,但是,如果所有的家长都这样要求他的子女,那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不可能的。一个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由于社会的分工,绝大多数人将成为普通劳动者、技术人员等,高尖端人才,上层领域人才必定是少数。社会的构成犹如如金字塔式,低、中层各占45%、32%,顶上层占23%。但任何行业都有出类拔萃的人才,家长只需根据社会的要求,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切合实际的成才要求,既可以使孩子获得立足社会的真才实学的本领,又免除了家长不切合实际的期望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应如何科学有效地教育孩子,这是我们要共同探讨的话题。
一、要给孩子正确的爱,养成良好的品质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爱。爱需要理智,但爱得过度就变成了溺爱,溺爱和放任一样,对孩子的健康都是有害的。那么,溺爱有哪些表现呢?
■家长屈从于孩子,有求必应,百依百顺,没有原则,没有要求。一家人围着孩子转,要东绝不给西。
■包办孩子的一切,过度照顾只要求读书,什么活也不用干,本来孩子自己可以做的或应该做的也一律由家长代替。如,穿衣、洗刷、收拾书包作业本,背书包等。
■给孩子提供的物质生活过分优越,甚至超过了家庭正常的经济能力。吃要高档,穿要名牌,与别人攀比。
■不给孩子接触困难和艰苦环境的机会,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
■常当众夸耀孩子的长处和优点,(有的并不是优点)处处为孩子的缺点辩解、开脱即使孩子有坏习惯、坏毛病也百般袒护,听之任之,不以为然;甚至缴孩子说谎骂人,贪小便宜。有的家长并当着孩子的面责怪别人和长辈。这样,孩子就更加唯我独尊。
■隔代教育是溺爱产生的根源。老人将把对儿女的全部感情倾注在孙子身上,有的祖辈取代父母辈成为孙子的第一任老师。老人可以不顾高血压“俯首甘为儒子牛”;也可以不顾保健药品的副作用,任孙女喝个够;孩子在外面拿了别人的东西或在外面欺负同学,老人不但不批评,反而觉得孙子有出息,在外面不吃亏;当父母教育孩子时,祖辈就成了孙子的“保护伞”和“避风港”。于是,有的学生就总结道:“老师面前要装乖,父母面前要敢歪,老人面前要耍赖” 另外,家长还应该认识到,虽然,被溺爱的孩子可能身体健康、聪明伶俐。但这些孩子的非智力素质却存在缺陷,如任性、自私、依赖性强、不能与人平等相处、性格霸道等,这必然影响孩子智力的正常发展。这些孩子长大后,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和竞争环境,还有可能产生行为问题。
■有的孩子由于家庭条件好,加上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够,久而久之,孩子养成了攀比的行为,形成了故意摆阔、歧视别人的虚荣心理。如,有一个学生自认为家里条件好,就欺负一个家里靠卖菜的同学,说这位同学的家长没有用,只能去卖菜。
一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不成器”深感烦恼和困惑。所谓“不成器”是家长认为孩子不具备成材条件或难以教育,其实出现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还是在家长身上。家长应该进行反思:我们给予了孩子怎样的教育和影响,孩子到底缺少什么?综合看来孩子不成器是缺少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缺少远大理想教育。有不少孩子只想长大“当老板”、“当大官”,其实这是家长们(还有社会上一些人)急功近利思想在孩子身上的反映。
●缺少是非观念教育。从家长言行上反映出来的道德是非观念对孩子的影响不可低估。
●缺少良好习惯的培养。如家长没有看书学习的习惯,而对请客送礼、吃喝玩乐却津津乐道,这样的家长是无法要求孩子刻苦学习的。
●缺少挫折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生活得犹如“王子”或“公主”,而且放纵多于管束。
【现状】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
一份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教育专家分析,心理上的狭隘、自私、唯我独尊、好占上风是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内因,而不良社会环境的熏染、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则是不容忽视的外因。对青少年来说,对社会、他人以及自己危害最大的还是暴力犯罪。
其实,暴力案件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但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一个社会或一类人群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青少年暴力案件的增加是和现在普遍存在于青少年中的暴力倾向密不可分的。比如说,过去的孩子吵嘴时最爱说“我打你”,现在的口头禅变成了“我杀了你”!
另一个方面,暴力文化的商品化自然成为商家的最大卖点。虽然我国有关青少年问题的法律中都一律禁止孩子接触暴力文化,但在现实中却基本没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对此还基本处于放任状态。
【分析】 家庭暴力:青少年暴力诱因
传统上,人们对青少年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存在多种多样的解释,如遗传因素的影响、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家庭经济状况的高低、性别和种族差异、学校学风和社区环境的好坏、伙伴的示范作用等等。但是,究竟哪一种因素才是导致青少年暴力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呢?
一项由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学院菲舍尔教授和布兰德斯大学沃特逊教授所作的研究对此作出了解答。这项研究调查了440名7岁至13岁儿童,并对他们进行了长达7年的追踪。这些儿童的性别、种族是被平均分配的,且家庭收入也大体相当。研究的最终结论显示,青少年的暴力行为与家庭暴力及儿童强烈的害羞行为有关。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克服由于溺爱而形成自私的不良品行呢?专家认为:要取消孩子在家中的“特殊”地位,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消除其“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要引导孩子尊重和关心长辈,让孩子在学会享受时应首先考虑他人。如别人为自己服务要表示感谢,别人不便时,应尽可能提供帮助,逐步体会到帮助、关心别人是愉快的;要让孩子学会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他们体验父母劳动的艰辛,懂得要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以便将来为家庭和社会多做奉献;要为孩子创造经常与小伙伴交往的机会,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玩具借给小朋友们玩,学会与小朋友团结友爱;要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并说明拒绝的理由。
二、维护孩子的尊严,多看到孩子的闪光点。
自信的基础是自尊,孩子是在成人(家长、长辈、老师)的尊重中学会做人,学会自尊的,有了自尊才会自强。凡是破罐破摔的孩子,首先是失去了自尊。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在羞辱中、过分的指责中生活,他将会永远自卑,失去做人的自信心。有些父母教育孩子不分场合,在外人面前常贬低自家的孩子,时常说:“成绩差,没出息”;“比猪还笨”或者“你不是读书的料”,“迟早会进监狱”之类的话。有时甚至是不堪入耳的脏话和过激的行为。有的家长到校如听到孩子的一些不良反映(学习、品行)不向老师了解,不与孩子交谈,当着众多师生打骂孩子,以示自己的教育方法,以解自己的心头之恨,以泄自己的心中之气。有张报上刊登过这样一张照片:一个胖胖的男孩背着书包跪在马路边,一边哭,一边望着身边怒气冲冲离去的母亲的背影。原来是这位母亲在接孩子放学回家时候,得知孩子期中考试在班上是倒数第一,一气之下,便罚孩子当众跪下。这位母亲以“跪在街头”的手法来惩罚成绩不好的孩子,这不仅伤害了孩子的人格,也伤害了孩子的自尊,他也是人啊!也要脸面。有位作家曾经说过:“人受到震动有种种不同,有的是在脊椎骨上,有的是在神经上,有的是在道德上,然而最强烈的、最持久的则是在人的尊严上”。一个从小就失去尊严的孩子长大后就很难堂堂正正地做人,很难拥有健全的人格。谁能无过?即使孩子犯再大的错误,哪怕是犯了罪,家长也不能说:“你给我滚出去”;“你不如去死”等之类的话。许多离家出走的孩子的事例,多数是因为受了挫折,心里无法承受,或者考试考差了,或者犯了错误无法向父母交代。他们在悄然离家的那一瞬间,耳边响起的是父母的叫喊声:“滚出去”。真的滚出去了结果又怎样?河北省有几个学生,有的因考试成绩差,有的因偷了东西,有的因不愿学,先后离开家浪迹街头。结果,男孩被坏人骗到了一个“地下血库”,每天和其他的孩子被逼着去抽血,有的女孩被逼迫卖淫,年纪最小的10岁,最大的16岁。这些“滚”出去的孩子,许多人在心灵上、肉体上受到极大的伤害,而这些伤害往往是难以补救的。每个做父母的要知道,家永远是孩子安身立命的地方,除了家,他再也没有地方可去。未成年人比大人更渴望被尊重,特别是现代的独生子女,人性都比较强,做父母的爱自己的孩子首先就要尊重他的人格。不能对孩子说有褥人格、有伤自尊的话。
三、“棍棒”远离孩子,做到以理育人
有的家长不仅对孩子进行精神虐待,还滥用惩罚,错误地认为“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好人”的教育方法行之有效。我们有时会听到一些家长说:“我把他收拾了一顿后,现在学习自觉些了”之类的话。从某个角度来看,对孩子打骂之后,有时的确有一定的收效。但你是否知道孩子挨打后会做出种种不同的反应?软弱的孩子会变得更加胆小、孤僻、唯唯诺诺,一见父母发脾气就吓得战战兢兢;倔强的孩子会变得更加偏激、暴躁,他们对人不信任,对自己没信心,对生活没激情,从小心里就积满了恨。棍棒教育的直接后果是导致父母与子女间感情的疏远,往往会造成孩子因赌气而离家出走,有的甚至造成与父母对立而出现报复行为。经常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犯罪。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显示,他们在犯罪前曾经被家人“经常打骂”的有16%,被“赶出家门”的有6%。“家庭暴力给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皮肉之苦,更多是心灵创伤和行为扭曲,极易产生不良的性格特征和攻击性行为。”有一位高二的好学生,由于母亲对他管得太严,不准看电视,不准踢足球,不准和同学出去玩,不准参加课外活动,每天回家只要晚10分钟就要挨打。每次考试考不到班级前几名,也要挨打、受骂,他对母亲的感受只是“怕与恨”。他厌倦了这种学习和生活,认为活着没意思,一次因想看电视又受父母的打骂,他一气之下,拿起一把铁榔头,冲进卧室把母亲打死。这是棍棒教育的悲剧,不能不引起每一位当父母的深思。当孩子有错误时,你是如何对待的?我有一位学生,谈到自己父母时兴致勃勃,滔滔不绝,从言语中充满了对父母的感激。他读书成绩只是一般,偏偏爱上了打乒乓球,只要有空就迷恋在乒乓球桌上,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境地。父亲很理解他,在给孩子讲明现在不能放弃学习,在学习上不追求最前面,只要自己努力就行了。并为孩子报了乒乓球辅导班,并常利用休息时间陪孩子打球。这位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仅没下降,反而上去了,乒乓球技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好多同学都羡慕这位同学有这么好的家长。
如何尊重孩子的人格,家长应做到以下三点:
1、“我说你听”的指挥一切的错误观念,既对孩子进行管教,又必须把孩子作为家庭中的一个平等成员,要多听听孩子的想法。
2、对孩子的期望要从实际出发,树立“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功”的思想。
3、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情绪,多和孩子交流。
四、多听听孩子的话,允许孩子解释
教育孩子最忌讳的就是简单、粗暴,不分青红皂白,全然不听孩子的解释。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的是非观呈直接性和简单性,倘若他们认识到自己做的是错事,自己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惩罚。然而很多问题的第一责任往往根本不在孩子身上,这时做父母的首先要冷静,再弄清孩子犯错误的原因是有意还是无意;是习惯还是偶然。然后再酌情处理。如,有时孩子上学没带书或作业,有时上课睡觉,有时拖欠作业,有时和同学闹矛盾。这些问题对未成年人来说是常见的,家长不要见风就是雨,应多了解情况,问问孩子,鼓励孩子说实话。如家长有责任,必须自己先做检讨,让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从中真正受到教育。例:有位学生在上了一节课后才到校,老师问他时,他说因为病了到医院去了。下午正巧该生的妈妈来校送伞,家长从老师那知道孩子因睡过了头而迟到,并不诚实而撒了谎。家长并没马上责备孩子,先是检讨自己没及时叫醒孩子,自己有责任,再指出孩子撒谎的行为不对。与孩子商量后当天买了一只小闹钟,让闹钟代替父母的催促声,从那以后,该生再也没有迟到过。
家长对孩子的脾气要好,不能把工作中的烦恼带回家,影响孩子的情绪,总之,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所以想要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与孩子平等相处是最重要的,只是在很少的时候才需要显示家长的权威,适当地教育和学习的引导必须以快乐为前提,如果丧失了这一前提,一切教育都是失败的!要让孩子从小学会快乐,学会与人分享快乐,学会创造快乐。所以,知识的灌输是非常有害的,必须寓教于乐;强制性的行为规范有时会恰得其反。应该让孩子感受到思考的乐趣、劳动的乐趣、合作的乐趣、克服困难的乐趣、创造的乐趣。
【本文摘自新浪博客——家长之友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50225915】
图片来源:网络搜索,如涉及版权,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