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儿童视界”,触摸美术教学的风景
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 戴海美
摘要:儿童美术创作是感性的、诗意的、梦想的,具有拟人性、游戏性、想象性等诸多特质。在美术教学中保持一份“儿童视角”是美术教学的应有之义。走进“儿童视界”,才能触摸到美术教学的本真风景。为此,教师要潜入儿童“经验世界”,对儿童的艺术经验储备进行原味解读;还原儿童“表象世界”,展现儿童艺术创作的原态体验;激活儿童“想象世界”,催动儿童艺术素养的原质提升!
关键词:儿童视界;美术教学;艺术创作
在美术教学中,儿童以其独特的观察方式、独特的表现手法而让美术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因此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儿童的美术创作,呵护儿童美术创作的童真、童趣,充分发掘儿童的创美潜质,让儿童在美术作品中敞亮内心、表达感受,让儿童美术作品成为儿童“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一、儿童视界:美术教学的应有向度
儿童美术作品是儿童“生命·实践”活动的智慧表达,凝聚着儿童的“生命·实践”活动智慧,是儿童对外在世界自主的、能动的、有意义的“创新化建构”。儿童对世界的感知是极富“儿童味”的,世间万物在儿童眼里都具有灵性,在某种意义上,儿童是一个“泛神论者”。在儿童美术创作中,无论是儿童手工还是儿童画等都是儿童对世界、对事物认识的一种“体验性表达”。基于“儿童立场”,儿童美术创作具有拟人性、游戏性、想象性等的诸多特质。
1.拟人性。
儿童的美术创作不仅仅在于刻画事物的“真”,不在于描摹事物的“状”,而在于儿童用手中的画笔对事物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创作属于儿童自我的“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语)。因此,儿童美术作品具有“拟人性”。通常情况下,儿童喜欢采用拟人的、夸张的、变形的手法对事物进行有意思、有意味、有意义的表达。在儿童的眼中,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如向日葵阿姨、太阳公公、花儿姐姐等。
2.游戏性。
儿童是“感性的王子”,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在美术教学中,儿童通过感知、想象、思考等方式进行美术创作。例如我们经常看到儿童在纸上一个人静悄悄地涂鸦,涂完后儿童常常会因对自己作品不满意而自毁作品进行再度创作,这是由于儿童感觉到自己的作品没有有效表达自我内心。在美术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儿童的声音,“老师,我这幅画的意思是……”。因此,教师应尊重儿童的涂鸦、理解儿童的涂鸦、引领儿童的涂鸦,让儿童在涂鸦中探索、联想,让儿童在美术游戏中展现自我的本质力量。
3.想象性。
儿童富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它们是促进儿童创作的动力和催生儿童表达的手段。儿童存在于“想象的王国”。例如笔者在教学中曾经看到一位孩子画了四种颜色的太阳。经过交流,孩子说他心中的太阳是有季节性的,春天是绿色的,夏天是红色的,秋天是黄色的,冬天是白色的。在成人感觉不可思议和毫无意义的儿童作品中,其实往往孕育着儿童的创新!因此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儿童的奇思妙想,理解儿童的异想天开。
二、走进“儿童视界”,触摸美术教学的风景
在儿童的美术作品中,或许我们看不到成人作品的工整、清晰,但只要我们走进“儿童视界”,蹲下身子和孩子肩并肩,我们就能理解表面上显得凌乱、无序的儿童作品背后涌动着的勃勃的儿童想象力、儿童的纯真,也才能触摸、领略到儿童美术教学的独特风景。
1. 潜入“经验世界”,对儿童艺术经验储备进行原味解读。
儿童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淀了大量的感性经验,教师要把脉儿童的知识原点,潜入儿童的“经验世界”,立足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例如教学《鱼的纹样》(苏少版美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9课),教师必须立足于教材的整体视角(如二年级已经学习了《会变的花、树、叶》、三年级学习了《鸟的纹样》等),搭好儿童“造型·表现”的创作阶梯。教学前,笔者通过和孩子的真实交流,了解到儿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装饰纹样的知识基础,他们对纹样的简化、夸张、变形、添加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不够深入。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重点引导儿童观察鱼的外形、花纹、色彩等,让儿童逐渐掌握鱼的纹样的表现方法。
2.还原“表象世界”,展现儿童艺术创作的原态体验。
观照当下的儿童美术创作,许多儿童作品是在教师的指令下完成的。其实,儿童心中拥有丰富的“创作表象”,某种意义上,儿童美术创作的过程是儿童自主建构心中物象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还原儿童的“表象世界”,让儿童的表象得到真实的袒露、再现。例如教学《奇怪的梦》(苏少版美术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课),笔者充分发掘“梦”的特质——奇怪,让儿童畅谈各自曾经的梦,有可怕的梦、有趣的梦、滑稽的梦、可笑的梦。有孩子说梦见自己骑着螳螂飞向蓝天;有孩子说梦见自己和蝴蝶翩翩起舞;有孩子说梦见自己变成了美人鱼……。五彩斑斓的“儿童梦”经过笔者的诱导,得到了清晰的表象还原。如此,再让儿童“画梦”,各种充满原态体验的“主题梦”得到清晰的展现。
3.激活“想象世界”,催动儿童艺术素养的原质提升。
美术创作的本质是想象。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激活儿童的想象,让儿童不断生发创作的新触角,进而不断地创新。要有意识地培植儿童一种“使熟悉事物陌生化”的想象力,让儿童于平淡中发现新奇,催生儿童对事物的新眼光、新视角、新观念。例如教学《综合版画》(苏少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2课),笔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儿童从家中带来各种废旧物品材料,首先鼓励孩子进行自主谋划、组合、创新,孩子们创造出新意迭出的底版;然后让孩子们在小组间交流,对自己的底版进行修正、完善;再次让孩子们的底版在全班进行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触摸到各种材质,感知到各种材质的肌理。最后,笔者让孩子们用已经掌握的美术技法(如磨印法、拓印法等)制作综合版画。在创新化实践中,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得到原质提升!
参考文献:
[1]俞亚萍.“生长美术”的教学主张与实践建构〔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5(6).
[2]徐磊.美术教学中学生“梦”资源的分析及心理诱导策略[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1(3).
[3]范永丽.小学美术课程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应用[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1(12).
[4]任何芹.谈美术教学中学生美感的培养[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