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科研 > 一路同行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打造儿童数学活动课程

2019/10/30 9:16:46
 

基于“核心素养”视角:打造儿童数学活动课程

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     226200          13773889869

摘要:站在课程的高度,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数学活动再造是一种融通儿童身心的“具身认知”。数学活动具有数学特性、建构特性和经验特性。教学中,教师要搭建良好的活动平台、提供充足的活动载体、预设有效的活动路径、反思数学的活动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数学活动;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培养儿童数学核心素养的良好载体,承载着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过程。活动中生成的原发经验亦是儿童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活动兼具活动性和数学性,它不同于机械的动手操作、动手实践,也不同于纯粹的纸笔数学,而是融合儿童身心的“具身认知”。在数学教学中,活动再造是比任何教学形式和流程改革的更深刻、更重要的变革路径。

一、              数学活动:内涵及其特质解读

什么是“活动”?笔者认为,活动的基本要义有二:一是“动”,二是“活”。所谓“动”,即要求学生的眼动、耳动、手动、心动等,即儿童本质力量的解放与舒展。所谓“活”,即鲜活,即要求儿童经历一个过程。在数学学习中,活动不仅需要具备一般活动的特征,还要具备数学的学科特性。

1.数学活动的数学特性。

数学活动姓“数”,活动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都必须基于数学,都要展现数学本质、体现数学味。因此,这样的活动往往是一种“数学化”活动。例如对于《认识三角形三边关系》,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做三角形”,更要在“做”中思考:怎样才能围成三角形。特级教师华应龙在教学时给学生提供了两根小棒,一根长、一根短,让学生围三角形。学生知道两根小棒当然不能围成三角形,怎么办呢?教师提醒学生可以用剪刀。于是,学生拿起手中的剪刀将两根小棒中的一根分成两根,不过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有学生能够围成三角形了,但有学生不能围成三角形。由此逼迫学生观察、思考,原来剪长小棒的学生都能围成三角形,而剪短小棒的学生不能围成三角形。为什么呢?学生据此展开深度探寻,逐步发现“围成三角形三根小棒的关系”。可以看出,这里的数学活动不是机械的操作,而是蕴含了数学内涵的意义操作,能够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知识本质。

2.数学活动的建构特性。

数学活动不仅仅包括外在的活动过程,而且包括活动向素养的转化,即活动过程经验的内化,这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研究表明,一个结构良好的数学活动能够引导学生的数学知识建构,促进学生自组织数学素材。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大问题”引导学生的数学活动。如教学《年、月、日》,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用“一年有多少天”这样的大问题来导引活动。基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展开计算活动,有学生逐月相加;有学生先将大月相加,再加上小月,然后加上二月份;有学生发现所有的月份的天数都接近30天,于是用“移多补少”的策略解决问题;……。无论是哪一种问题解决的策略,学生都能够注意到大月、小月以及特殊月份——二月份。这样的活动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3.数学活动的经验特性。

儿童的经验尤其是数学经验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儿童在相关的数学活动中生发的,数学活动能够实现学生数学知识经验、技能经验和策略性经验等的积淀。没有活动过程的经历,由学生机械记忆、由教师简单告知所产生的数学知识是没有生命力的,不能被称为儿童的经验。如一位教师教学《素数和合数》,让学生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摆长方形,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开始他们认为,小正方形的个数越多,所拼成的长方形的种类越多。经过操作,学生迅速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而是小正方形的个数是素数时,只能拼成一种形状的长方形。经验的生成根植于学生的数学活动之中,通过数学活动,学生进行自我否定、肯定,生成了丰富的数学经验。

二、              课程再造:路径及其实践策略

聚焦儿童的数学核心素养,课程再造要引导学生积淀数学活动经验、丰厚数学思想方法,将教师“教”的课程转化成学生“学”的课程,让活动属于儿童,让数学发展儿童,让儿童成为儿童。切实提高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1. 搭建良好的活动平台。

从活动课程视角考量数学课,每一节数学课都可以设计成若干个活动。“活动导学”在某些地方已经成为一种新教学范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学习任务设计儿童喜欢的活动,导引儿童卷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去。可以设计交往性、游戏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内化经验,习得技能。例如学习《元、角、分》,教师可以构筑一个“小小超市购物”活动,让学生模仿超市进行购物、找钱活动。教室是商店,课桌是收银台,学生扮演顾客和收银员。在活动中,学生需要选钱、摆钱、换钱,需要讨价还价、付钱找零,加深了学生对不同币值之间的换算认识。通过“选钱”,学生巩固了对小面额币值的认知,通过“换钱”,学生巩固了大面额币值的认知。不仅如此,学生在找零活动中还巩固了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学生的购物经验、人际交往经验也得到了丰实。这样的活动平台搭建,沟通了学生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关联。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2. 提供充足的活动载体。

良好的活动载体是学生数学活动展开的前提,是提高数学活动有效性、针对性的重要保障。有时,活动载体还能够成为学生展开数学活动的动力引擎。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结构性的活动素材,对学生的数学活动进行分工,激发学生的活动内驱力,让学生能够通过数学活动展开自主的探究、思考。例如教学《认识角》,笔者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小组里展开多维的数学活动。(1)找一找,找出三角板、数学封面等材料上的角。(2)摸一摸,有什么感觉。以此积淀学生的直接经验。(3)画一画,引导学生正确画角。(4)做一做,用小棒、吸管、橡皮筋、钉子板等活动素材做角。(5)玩一玩,旋转活动角的一条边,小组里交流,比一比角的大小。通过良好的活动载体,变教材静态的观察为学生动态的实践,丰富了学生的感知,牢固了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3.预设有效的活动路径。

高质量的数学活动关键在于教师的“导”。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共同设计探究方案,即所谓的“学案”。学案表征着数学活动的详实路径,能够导引学生的数学活动方向、预设数学活动的步骤,让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岔路。例如教学《圆的面积》,笔者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精心预设了以下活动路径:(1)猜想:圆的面积与什么有关?说一说猜想的依据。(2)多媒体展示方格图,在方格图上,以圆的半径为边长画正方形,思考并探究圆的面积与圆的半径之间的关心。算一算,圆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多少倍?(3)结论:圆的面积是半径平方的3倍多。(4)再探究:将圆纸片平均分成8等份、16等份……,将圆转化成已经学习的平面图形。(5)观察:圆与已经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这样的活动设计一波三折,让学生猜想——验证——再猜想——再验证,由于学生充分经历了数学活动,活动经验自然生成。

4. 反思数学的活动效果。

学生的数学活动是一种探索性活动,尽管有着教师的指引,但活动过程中学生难免会产生探究障碍,形成一些盲目的探究、无效的探究,等等。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活动效果,如数学活动的准备度、参与度、兴趣度、达成度等等。只有在持续的反思和追问中,学生才能生成活动智慧。例如《相遇问题》,在练习中遇到了这样的习题:小张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80,用了10分钟;小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100,用了15分钟。两家相距多少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受到了思维习惯的影响,按照“相遇问题”的思路解决,列式为80×10100×15。为此,笔者引导学生展开反思:小张和小李两家一定是在学校的两侧吗?为了助推学生的理解,笔者在教室里让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小张和小李,用直观表演活动助推学生的数学理解。在追问、反思与观察中,学生发现:这一道习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有各种不同的情况。据此,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探究一:如果两家和学校在一条直线上,且学校在中间;探究二:如果两家和学校在一条直线上,且学校不在中间;探究三:如果两家和学校不在一条直线上。这样引导学生在反思性活动中对问题展开深入的思考与探究。

核心素养观照下的数学活动课程再造,充分发挥学生课程开发的主体地位。站在课程的高度,数学学习是一个源于儿童自我经验的活动过程,通过多元活动,不断地植入、联结、跨界数学课程内容,进而让学生与数学课程主动相遇,获得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不断丰厚、数学素养的不断发展、数学生命不断成长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金东旭.让“经历”变成“经验”——也谈核心素养观照下的课堂教学转型[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6(9)

[2]林卫东.经验:儿童成长的基点[J].江苏教育研究(实践版)﹒2016(12)

[3]王学红.基于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的教学策略与目标[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62)﹒

[4] 费岭峰. 数学活动:承载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过程——谈促使小学生数学学习发生的数学活动设计要点[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