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交流的途径和策略
陈金飞
【摘要】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是学生行为的有效性,它包括有效的学习行为和有效的交流行为。数学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的培养和提高主要途径: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教材、学生与社会实践知识的有效交流。在日常教学中,经常采用四大策略:创设民主气氛,建立平等的交流机制;深度开发教材,营造自主探究的时空;重视方法指导,提高合作活动的质量;捕捉有效资源,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帮助学生在他们获得合理的解决方法过程中构建自己的意思,以及对内容进行阐释,从而使他们达到更高的理解水平。
【关键词】 数学交流 途径 策略
教学过程必然伴随着交流的过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是学生行为的有效性,它包括有效的学习行为和有效的交流行为。《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使学生:“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他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 数学交流是指在数学课堂学习与教学过程中,对数学信息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即用文字、符号、动作等作为载体,通过听、说、读、写、做等方式,让学生接受和表达数学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认识活动。在课改经过一个轮回的今天,如何让数学交流高效地走进数学课堂,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和提高数学交流的途径
1.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在学生的学习发展过程中,学生之间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有的学生观察能力强,有的学生数理逻辑表达能力强,有的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强等。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加强学生间的有效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评价交流和思想交流等方面的交流意识,让学生各展所长,可相对弥合学生个体差异,提高学习兴趣和能力,达到提升整体素质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推导圆的周长和圆的直径关系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用课前准备好的直尺、棉线、圆形物体,先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操作,量出周长、直径,再计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接着全班集体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结论。根据教学内容把全班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把不同纪律背景、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按4-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充分的展开讨论,在合作交流中他们既能有更多阐述想法的机会,也能受益于他人,还能体验到与他人合作的良好情感交流。学生通过合作操作、测量、计算、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的学习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情感,而且也让学生感受到主动学习的快乐和融入集体、获得成功体验的愉悦。
2.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有效交流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对学生学习的积极作用,遵循情意性原则,了解学生的感受,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其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当学生思维受阻时,给予启发和诱导,当学生说错或说得不完整时,应以极大的耐心和诚心千方百计地来呵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加以指导、补充,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给予热情的赞赏、鼓励。评价学生切忌以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而要肯定其积极的因素,共同提出修改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最大程度地得到展现,才能激发学生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心向。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先请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比分析,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交流中,一位同学说:“我把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得到了三角形的面积刚好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也就是: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教师问其它同学,对于这种说法你还有其它问题吗?同学们面露疑色,又欲言又止。教师就说:“我有一个三角形,底是4厘米,高是2厘米,而我还有一个平行四边形底是8厘米,高是6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也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吗?你们能再讨论一下吗?”讨论后,一位同学得出总结性的结论:“只有在拼成的平行四边形跟三角形等底等高的情况下,三角形面积才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本例中,老师从居高临下的强势位置上走下来,走到与学生平起平坐、平等交流的关系上来。通过巧妙的点拨导引,努力促进师生平等交流。
3.加强学生与教材的有效交流
教材是师生学习交流的主要载体和平台。可是,目前课堂教学尤其是观摩课教学,学生阅读教材的机会极少,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和提高,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就会发生困难。其实,数学教材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是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有效交流,让学生学会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和所学知识大胆质疑问难,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培养学生善思敢问的学习品质,才能有助于其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和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促进对知识理解的深化。
例如,教学“倒数的认识”这一课时,我设计了让学生阅读教材的环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理解了1的倒数是1,但是对于0为什么没有倒数并不明白。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最后找出了从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多个途径思考,圆满地解决了疑问。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过程,并不是教学过程中浮光掠影的简单流程,而是要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寻找规律,领会教材的数学思想与方法。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往往就是一堂课的重难点所在,因此可以充分地利用临时生成的资源,培养学生通过有效的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学生与社会实践知识的有效交流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结合学习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收集整理相关数学信息,以便在课堂教学中高效利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是活生生且是亲身经历的事例,学生的交流更加有的放矢,获得的数学价值体验也不是书本知识所能给予的。
例如,学习统计图表时,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路段收集某时间段交通车辆的流量,或收集几家商店的商品价格,在课堂教学中围绕学生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学习交流。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沿着教师预设的过程,在愉悦交流、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顺利完成统计图、统计表的制作。再要求学生提出一些实际问题时,学生也能主动融入交流的氛围中来。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汲取新知学习的有效信息,并能运用于课堂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不仅体现出数学知识的有效性,同时为有效交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和生活体验,能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数学本身及其价值的认识。
二、提升课堂交流水平的教学策略
1.创设民主气氛,建立平等的交流机制
平等,既是人格地位的平等,也是学术思想的平等和真理面前的平等。只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在平等、和谐、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激起学生积极交流的愿望,才能让有效的交流真正走进课堂。
特级教师吴正宪在上“分数的初步认识”时,请学生判断“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举“√”的,有举“×”的。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吴老师没有进行即时评价,而是巧妙地说:“老师最喜欢不同的声音了,那能说说你们的理由,让大家信服吗?” 经过准备,小小辩论会开始了。在双方的一场唇枪舌剑之后,师生共同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把一部分学生的暂时性错误当成宝贵的教学资源,让大家相互辩一辩,从而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学生对分数的概念有了更正确的认识、更深层的理解。平等的交流机制与教师的人文关怀促成了这一次有效的课堂交流活动。
2.深度开发教材,营造自主探究的时空
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开展数学交流的“有效素材”,从学的层面对教材进行“学习化”的加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时空,引发思维碰撞,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会出现有效的课堂交流,课堂才会呈现动态的生命活力。
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与交流,对“什么是直径、什么是半径、如何用圆规画圆”等基本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借助手中的圆片,自己去研究、去探索。(约十分钟)
学生的交流可谓丰富多彩。
生1:圆没有棱角,可以滚动。
生2:圆是对称的,左右一样,它比长方形更美。
生3:直径是半径的两倍。
生4:在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直径。
生5:圆心能扩大成一个圆。
这部分内容概念比较多,分布较零散,如果像教材的安排那样采用传统的小步子教学,学生必然会觉得索然无味。因此教师尝试着把这些知识进行整合,通过对教材文本的二度开发,为学生创设一个极富探究性的综合问题情境。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时空中自由驰骋,他们有的折,有的画,有的量,有的滚,而认识恰恰就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发展,交流的结论证实了探究活动的成功。
3.重视方法指导,提高合作活动的质量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不同的学生对某一知识、问题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建构,通过合作活动,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将交流的技能授之于学生。如小组成员内部的具体分工;学会倾听,会与不同意见的学生进行对话;学会合作后的反思与调整,能够不断地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准确性,做到修正错误,反思想法等。
在教学“米的认识”中(小组合作测量1米高),先请一小组示范合作活动,成功地合作后,师刻意指出:合作的真是又快又好。最让老师感动的有这样一个细节,他们测量好、贴好标签以后,大家都上上下下地、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番,我猜,他们的心里一定在说:“哦,原来是这儿离地面1米高”。同学们也能合作好吗?也能这样上上下下、仔仔细细地打量一下吗?
生:能。(小组活动,每个小组成员在测量出结果后自觉地上下打量、用手比划,后交流)
生1:1米大约从地面到我的胸前。
生2:从地面到讲台的桌面大约是1米。
生3:(伸手比划)大约是这么高。
鉴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较小,合作的经验不足,教师适时地进行合作指导与示范,有效地提高了合作的质量,同时,教师又兼顾并重视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个体体验与个体思考。通过随后的课堂交流也能发现,合作活动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而是真正帮助学生建构了知识,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正确建立了1米的表象。
4.捕捉有效资源,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
真正有效的课堂交流是建立在学生产生交流需求的基础之上的。课堂上,一些生成性的问题,常常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演绎精彩的课堂交流。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价值引领的功能,适时有效的点拨既能保证课堂交流的方向,又能催生课堂的动态生成。
教学“圆柱的侧面积”,当得出圆柱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后,有一生出示他的圆柱侧面展开图,提出了下面的疑问:我刚才把圆柱侧面剪开时,剪歪了,结果展开后得到的不是长方形,那面积还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乘高吗?各学生小组自觉地合作探究后,相互交流。学生通过把剪开后不是长方形的图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来思考,而转化后的长方形的长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侧面积还是等于底面周长乘高。没有教师的价值引领,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课堂交流,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就可能会丧失方向,成为信马由缰式的活动。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抓住课堂中生成的信息资源,恰当点拨,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裁剪”方法,给了学生更大的探索和感悟的空间,为有效的课堂交流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三秀. 提高数学交流能力的途径[J].江西教育,2002(19):24-27.
[2] 蒋守彬. 数学交流的实施策略[J].内蒙古教育,2004(4):18-20.
[3] 李明高. 有效教育的五大元素[J].课程教材教法,2009(4):15-19.
本文发表于《辽宁教育》,2012.02.71~73.
4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