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行为习惯,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通过暗示、强化而形成的。一旦形成,就有可能保持一生。譬如孩子的起床与睡觉习惯、吃饭习惯、卫生习惯往往终生难以改变。
孩子早上睡懒觉的习惯往往起源于家长“让孩子再睡一会儿”的纵容。时间长了,孩子的生物钟就固定下来了。孩子晚上睡觉的时间一旦确定下来,他的生物钟也就固定下来了,到了这个时间他就困了,非睡觉不可。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段让他睡觉,他即使躺下也睡不着。
许多孩子有挑食的不良习惯。其实,孩子挑食基本上都是在小时候家长不自觉的暗示造成的。譬如说有的孩子不吃木耳,这习惯是怎样养成的?很可能是由于家长的某种暗示。可能第一次吃木耳时炒得味道不好,他不爱吃,然后奶奶、妈妈就说“这孩子不爱吃木耳。”这就等于对孩子的这种习性进行了强化,于是,孩子脑子里就有了一种意识:啊,我的饮食习性就是不爱吃木耳。下次吃饭遇到炒木耳,他就不吃了。从此,他就真的不爱吃木耳了。这个饮食习惯就形成了。
有的老奶奶就容易犯这样的毛病,常常很别人说:“我这孙子就有个习惯,睡觉时喜欢用被子盖住嘴。”你说一次,就等于把这种习性强化一次,慢慢地,他的这种习惯就形成了。等他长大了,他七八十岁了,睡觉时可能还用被子盖住嘴。
譬如有的孩子拖拉,写作业老是不能一鼓作气,一会儿上卫生间,一会儿吃零食,一会儿削铅笔,磨蹭到晚上10点了作业还写不完,家长老在那儿催:“快点!快点!”吃饭也拖拉,老在那儿磨蹭,这是为什么?不为什么,就是习惯了。你老跟他讲道理:“你做作业应该一鼓作气,你吃饭应该快点……”不管用!他不是不懂这些道理,但他做不到,他习惯了。这是他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形成的行为定势。他遇到这种情况,他就这么做。
我当了几十的教师,深深了解孩子的差异是很大的。这些差异主要不是智力差异,而是习惯的差异。孩子的智力差别实际上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学习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习的习惯。譬如有没有注意听讲的习惯,有没有认真思考的习惯,有没有专心致志做一件事的习惯,有没有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这些习惯对学习成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现在的孩子,有的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娇生惯养,无法无天;有的是保姆带大的,自以为是,盛气凌人。不同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习惯就会截然不同。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归根结底是培养习惯。好习惯来自平时日积月累的培养。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是无数次重复的结果。从小养成孩子良好的习惯,那么这些习惯就会成为孩子的自自然然的行为,成为一种格式化的行为,成为一种心理定势和行为定势。这种良好的习惯将是孩子终生受益。
习惯对于孩子的生活、学习以至事业上的成功都至关重要。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
家庭教育专家陆士桢女士曾告诫那些已婚女士说:“你不要试图改变你丈夫的习惯,他妈给他养成的习惯改起来太难了。他从小养成的习惯,你想把他改变了,你没那水平!你真的改变不了!”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事实正是如此,孩子习惯的养成主要在家里,父母应该注重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
【本文摘自新浪博客——家长之友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50225915】
图片来源:网络搜索,如涉及版权,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