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和老师们经常为孩子们作业中的错别字头疼不已。今天给纠正指出,可明天照旧还错。写错一个字,看起来非常普通,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往往就是因为一时的疏忽而产生一个笑话,甚至可能酿成一场灾难。那么如何减少孩子的错别字呢?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指写得不正确的字,即写成不成其为字的字,而别字则是用其他字代替应写的字。教师在帮助孩子纠正错别字时,首先要帮助孩子找找错字的原因,只有知道了“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减少错字的出现。
一、错别字可以说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的“常见病”、“疑难病”,基本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原因。
1.汉字结构比较复杂,它是由字音、字形、字义等多种要素组成,笔画杂乱、类似性大、差异较小,增加了孩子对汉字掌握的难度。
2.学生在认字时,观察字体不仔细,不注意区分字形的细微差别,笼而统之,造成错字先入为主,一错再错的现象。
3.孩子写作业时,时常疏忽大意,注意力不集中,随便应付,也是造成写错字的重要原因。事实证明,一些孩子的作业,在集中精力检查之后,是不难发现问题的。
二、怎样防止孩子少写或不写错别字的方法
1.牢固掌握正确的字形,消灭错别字。
消灭错别字的根本方法,是要认真学好每一个生字,牢固地掌握正确的字形。既不能缺胳膊少腿,也不许添枝加叶,特别对笔画繁多的字,更要细致认真。
养成查字典的习惯,这对消灭错别字很有好处。写字时遇到不会写的字,不要想当然地胡写乱猜,而是要翻开字典,学会了再写。就是一些学过的字,自己感到没有把握,也不要信手写个“大概”。查查字典,搞清楚了再写。如能有这样认真的态度学字、写字,错别字自然是能够杜绝的。
2.利用造字原理推断归纳记忆
汉字中的形声字由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构成,而形旁、声旁大都是原来就有的单字。如果孩子懂得汉字的构字规律,老师把形声字的有关规律知识教给他们,别字就会大大减少。例如 “急躁”的“躁”和“干燥”的“燥”字的区别:“躁”是足字旁,当人脾气急躁时常要顿足跳脚的,而“燥”则是火字旁,火烤了当然要干燥。又如,对一些字的偏旁,如果能说出其标义,理解其释义,错误就会减少,例如:“冫”与“氵”常常混淆,我们要讲清楚,凡用“两点水”(冫)作偏旁的字,大都同冰有关系,如“冻、冷、凛、冽、凝”等,而用“三点水”(氵)作偏旁的字,大多同水有关系,如“江、河、湖、海、洪”等。如,“木”和“禾”易混,家长就可以这样指导孩子:凡与树木有关的字都用“木”字旁,如“树”“枝”“根”等;凡与庄稼有关的字都用“禾”字旁,如“稻”“穗”“秧”等。再如,“衤”和“礻”易混,家长就可以这样指导:“衤”是“衣”的变形,因此“被”“衫”“补”等字都用“衤”,而“礻”与占卜、祭祀等有关,因此“神”“祝”“礼”等字都用“礻”。
有些词中的字是由当初该词形成时特定的意义决定的,因此必须探究该词的本义。如“再接再厉”原指古代公鸡相斗,每次交锋前,都要把嘴磨一磨,后比喻一次又一次不懈地努力。“厉”是“磨”的意思,不能写成“励”。
3.发挥想象记字形
孩子的想象是丰富的,一个圆圈,他们可以认为它是一张嘴,一只饼,一个球,甚至是男孩用手推的一个铁环。因此,根据孩子对汉字的感知特点,对于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如在比较隐蔽的部位中的点、横、钩等,除用彩笔加以标明外,还可让孩子合理地想象,使这个隐蔽的弱成分变成强刺激。如“鸟”字中的“点”像什么?有的孩子说像一条吃到肚里的虫子,有的说像啄木鸟尖尖的嘴巴,还有的说像啄木鸟的心。又如“奶”字,有的孩子说“横折折钩”像奶奶的“驼背”,“撇”像她拄着的拐杖。有时,我们可以根据汉字的组成关系编顺口溜,如“辛”,有位学生说:“妈妈是个营业员,每天立上十小时真辛苦。”这样,他不会把“辛苦”写成“幸苦”;又如“省”字,有位学生说:“到商店买东西,少用眼睛看,可以省下许多钱。”既生动有趣,又减少了孩子识记生字的心理活动过程,孩子记得牢,甚至终身难忘。
4.培养良好的习惯
学习习惯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因此作为父母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养成细心观察、规范书写、自觉检查、及时纠正的习惯,以及遇到字形生疏或字义不懂的字就查字典的习惯。
父母只要在平时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敢于创新,就一定能探索出适合孩子实际情况的最佳纠错方法。提高孩子的识字、写字能力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工作,父母要积极配合学校老师的工作,要多动脑筋开设各种活动提高孩子的识字、写字能力。只有把教材因素、孩子因素、教师因素和家长因素以及社会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孩子的识字、写字能力稳步提高!
【本文摘自新浪博客——家长之友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750225915】
图片来源:网络搜索,如涉及版权,请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