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乐园 > 开心读书吧

《我也有过小时候》

2017/4/18 9:45:10
 

    

    本书作者是国际儿童读物联盟翻译奖、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杰出贡献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获得者任溶溶老先生,作者92岁高龄仍充满赤子之心,笔耕不辍。
    本书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和平实幽默的语言向小读者娓娓道来,回忆了童年的风俗人情,写出大时代、小人物、城乡生活等内涵丰富的真实往事,带来穿越两个世纪的温暖回忆。
    父与子首度合作。本书插图是任溶溶老先生小儿子任荣炼手绘50余幅具有时代特色的精美插图。
      任溶溶先生告诉我们,一个活得很年久的生命可以继续把故事、诗写到很年久。文学可以诞生在热情的年轻中,照样可以持续在垂垂的年老中, 谁说生命年久便一定睡意昏沉呢?任溶溶的灯火依旧熠熠。任溶溶向着百岁前进,就像小时候那样走:一二一,一二一!奇怪的是,他比很多年轻的生命走得还快,这样的生命叫什么呢?叫杰出。致敬,杰出! 
                                                                                                                   ——
儿童文学作家  梅子涵
    任老能把几十年前亲历的大小故事,写成这样一本书,对于读者和后人, 真是一件幸事。本书除可读好读、趣味横生外,对现代史、民俗史、地方史研究,以及对儿童心理研究,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
                                                                                                                            ——
评论家  刘绪源
    任溶溶先生是上海儿童文学一个惊叹号。年过九旬依然激情洋溢,笔耕不止,常有新作问世。白发童心,用在任溶溶先生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既有大师的风范,也有大师的实力。这本《我也有过小时候——任溶溶寄小读者》,清新、平和、睿智、隽永,是儿童散文难得的传世佳作。
                                                                                                                ——
儿童文学作家  沈石溪
    他走过将近一个世纪,不仅是最优秀的儿童文学翻译家和作家,更是一位阅历丰富的历史见证者,加之生性乐观,无论成就多高,却从不拿捏架子,从不自以为是,故每每信笔拈来,便妙趣横生、自成典故。
                                                                                                                 ——
儿童文学作家  殷健灵


内容推荐
   《我也有过小时候——任溶溶寄小读者》是任溶溶的童年主题散文集,所选作品睿智幽默、富于童趣。一位九旬高龄的文坛泰斗,以朴拙文笔向小读者娓娓道来,让人深切感受其赤子之心。作者站在一个充满童心童趣的老作家的立场,回顾自己具有时代特色的童年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作家简单、快乐的个性魅力。作品插图是任溶溶先生儿子所画具有时代特色的插图,可称为典型的父子合作。本书温暖展示作者小时候的珍贵老照片。

作者简介
    任溶溶,本名任以奇,原名任根鎏。著名儿童文学翻译家、作家。精通俄语、英语、意大利语和日语,译著有《安徒生童话全集》《彼得潘》《夏洛的网》《木偶奇遇记》《洋葱头历险记》《长袜子皮皮》等;著有《没头脑不高兴》《一个天才的杂技演员》、儿童诗集《我是一个可大可小的人》等作品。曾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杰出贡献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特殊贡献奖、国际儿童读物联盟翻译奖等奖项。2012126日,被中国翻译协会授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


写在前面的话
    人都是从小长大起来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时候。
    小朋友们正在自己的小时候。我不是小朋友,我是个大人,甚至是个老人了,但我也是从小长大起来,当然也有我的小时候。不过我已经九十多岁,我那个小时候可就离得远了,离开现在已经有**十年。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老爷爷说得好,他说老人怀旧是一种快乐,我经常怀旧,回想童年,那的确是一种快乐。特别是,这和我的工作有关。
    大家也许知道,我的工作是给小朋友写书。我做过的工作很多,但主要是做儿童文学工作。这个工作太有意思了,万一我返老还童,再活一次,我还是想做这个工作。我翻译过许多外国儿童文学名著,像丹麦的《安徒生童话》,意大利的《木偶奇遇记》《洋葱头历险记》,英国的《彼得?潘》《小熊维尼》《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瑞典的《长袜子皮皮》,挪威的《小茶匙老太太》,美国的《雷木斯大叔讲故事》《杜利德医生》《夏洛的网》,俄罗斯的普希金、马尔夏克、米哈尔科夫、巴尔托等诗人的诗选……数也数不清。我还创作了童话《没头脑和不高兴》《一个天才杂技演员》和许多儿童诗,像《爸爸的老师》《一个可大可小的人》《没有不好玩的时候》,等等等等。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学做裁缝闯的祸
    我家东面隔壁是一家宁波裁缝铺。他家有个孩子和我同岁,叫做宗耀,跟我是好朋友。我们经常来往, 来往很简单,两家晒台之间有道矮墙,可以爬过来爬过去。
    他家二楼是裁缝工场,晒台进去就是。到了那里, 我很爱看裁缝师傅们干活,看着他们在布料上用粉笔画样,又剪又缝,做出一件件漂亮衣服,实在了不起。我一次次看下来,真想亲手干一干。
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忽然灵机一动,回家拉开抽屉,拿出我的一件上衣,只要剪掉两个袖子,不就是一件背心吗?说干就干,我拿来>*的针线篮, 里面有剪刀,当然没有裁缝师傅的大,可剪刀到底是剪刀啊。我也找到粉笔,就在上衣肩头那里画出道道, 然后动手就剪。一个袖子很快剪了下来,正在剪另外一个袖子的时候,我哥哥上楼来了。他第一个看到我当裁缝,却马上大叫:妈妈,不好了,弟弟闯祸了!你快来呀!
    我这才想到闯了大祸,不得了,赶紧抓起上衣连同剪下来的袖子逃到晒台,爬过矮墙,到宗耀家躲起来。妈妈和哥哥在隔壁叫我,我不响。
    但是裁缝师傅们给惊动了,看见我躲在角落里, 很奇怪。有一位师傅问我是怎么回事,我把上衣给他看:我要把它改成背心。
裁缝师傅拿起上衣和那只袖子一看,叹了口气:好好一件上衣剪成这样,你真闯祸了……不过没关系, 我替你改好它。
    他到外面晒台跟我妈妈说了几句,我就躲在他那里,看着他把另外一个剪得不三不四的袖子剪下来, 然后剪剪缝缝,不大一会儿,上衣真变了一件很像样的背心。
    这件事很快过去了,妈妈没怎么生气。那件背心穿在我身上,倒蛮好看的。两个袖子好好留着,说是补衣服可以用。不过从此以后我再没干过针线活。念小学时常给婶婶们穿针引线,因为我的眼睛好,也只是穿针引线而已。到如今,纽扣掉了,衣服破了,给我钉纽扣和补衣服的是我的女儿——真正的任溶溶, 我的笔名任溶溶,是借用了她的名字。
一年级老师
      1931
年秋天,我从私塾转到岭南大学开设在广州荔枝湾多宝路底的分校,这分校有中学部和小学部, 我从小学一年级读起。小学的气氛和私塾完全不同, 这里有宽大的校舍,有大操场,特别是老师多,年纪轻, 对我们十分亲切,像是大哥哥大姐姐,不用一天到晚面对着一位板着脸的老先生,坐在一张板凳上读读不懂的书,我们这些小学生心情舒畅极了。
    我忘不了我的小学老师。我如今老了,记姓名很吃力,可是许多位小学老师我还记得他们姓什么, 个别的还记得名字。我特别记得小学一年级的两位老师。
    一位是李小姐。我们把女老师都称为小姐。她是我们的班主任,教我们国文。她一上来就很喜欢我。我想我也确有可以喜欢之处。我这个人不与人争,老老实实,特别是读过几年私塾,不但识很多字,而且会写,会用文言作文。加上又的确很用功,不笨,一教就会,她一下子就让我当上了班长。这班长我一当就是六年。这也很简单,每年升班时,下一个班的班主任总听听上一个班的班主任的意见,上一个班的班主任推荐哪一个同学,下一个班的班主任就注意,要是觉得不错,当然就让这同学当班长了。我也不负老师所望,一届届班长当得挺好。
后来有人跟我开玩笑,说我这个人是个小滑头, 会拍老师马屁,所以一位一位班主任都喜欢我。我把这件事写过一首诗,如下:
希望大家也这样狡猾
我说东东非常老实,
听大人话,非常老实,
用功读书,非常老实,
东东实在非常老实。
我说东东非常老实,
有人却说东东狡猾,
有人说他实在狡猾,
因为他会讨好老师。
老师喜欢学生听话,
东东真是非常听话,
因为东东非常听话,
所以老师很喜欢他。
老师喜欢学生用功,
东东读书非常用功,
因为东东非常用功,
所以老师喜欢东东。
你看东东多么狡猾:
用功读书,乖乖听话,
老师自然就喜欢他。
东东实在非常狡猾。
如果这样叫做狡猾,
那好,我就希望大家,
全都像他这样狡猾
用功读书,乖乖听话。
    不过天地良心,我一点也不狡猾,一点没有过任何歪主意,就像我长大后几十年证明的,我是个老实人, 自得其乐的人,不会去动任何歪脑筋。何况我那时候还小着呐!
    我深深怀念的还有一位老师,招练良老师,他是教音乐的。小提琴拉得好极了。我说他小提琴拉得好,不仅是用当时小孩子的眼光说,而且是用我今天的眼光说。说句老实话,我许多小学老师的水平,完全可以不止教小学。有些我至今能唱的老歌如“Row Row Row Your Boat” “Home, Sweet Home”,都是他教的。课余他有时候拉古典音乐曲子给我们听。
    这位招练良先生正好是李小姐的丈夫,他们同出同进,是恩恩爱爱的一对。
    不过我有一个印象,一年级下学期李小姐好像肚子大了,我读二年级时好像没有见过她和招先生。也许他们转到别的学校去了?
代婶婶们写信
    在广州,过去到处可以看到敬惜字纸的标语。当时文盲多,识字的人少,字就显得珍贵,而且神秘, 因此连写过字的纸也要敬惜。在我的家乡,遇到有人在城里大学毕业,还会在乡下各祠堂门口贴榜,说某某乡某某村的某某人大学毕业了,就像旧时代中科举一样。这是我在乡下亲眼看到的。如今大学生多的是, 回想起这件事来,真觉得好笑。而我当时是个识字的小学生,在不识字的婶婶们看来,也算是个人物,她们用得着我。
    我有不少婶婶和许多广东妇女一样,她们的丈夫到境外谋生,到香港、南洋甚至美国。有信来,她们不会看,就来请我读给她们听。要回信,她们不会写,也来找我代写。那时候有许多专门代人写信的摊子,我也就是一个代人写信的。
往日写信可不如现在简单,要用文言。因为我读过几年私塾,这不成问题。只是旧式书信有很严格的格式。我每个星期规定要给在上海的爸爸去一次信,信一开头便是父亲大人膝下敬禀者,结尾是敬请福安,再来个男(小字)根鎏敬禀。爸爸来信一开头是父字示。辈分要分清,男女也有别,来不得半点差错。为此, 我就得买来一些有关写信的书,把称谓等东西都读清楚了,信头信尾照书上写的抄。我桌上还摆着一些著名尺牍,如《秋水轩尺牍》等,空下来读读,好把信写得雅一点。写信也真是一种学问。
婶婶们的信都是写给丈夫的,因此我写的信开头总是某某夫君粧鉴,末尾也总是某某敛袵。谈的是家常,她们的丈夫也不是雅人,用不着写得怎么雅,有时她们讲的话我文言转不过弯来,也就写成直白的广州话了。
老实说,现在万一要我再写这样的信,对不起, 我还是得查查《写信必读》才行,免得闹笑话。好在如今写信太方便了,虽然也有格式,但很简单,开头写上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就行。写信用口语, 怎么说就怎么写。写信就是练笔,多跟亲朋好友通通信吧,亲亲切切地谈心,对写作大有好处。

 

 

上一篇:《鸟奴》

下一篇:《一只小鸡去天国》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数据...